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

首页  | 机构介绍  | 新闻  | 日志  | 档案  | 文献  | 研究  | 平台共建  | 艺术史项目  | 联系我们  |
2016中国当代艺术机制(评奖)专题综述
发布人:admin 发布日期:2017-06-19

 2016中国当代艺术机制(评奖)文献综述

李斯扬

 

一、2016年中国当代艺术评奖重大活动概况

    2016年,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奖、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艺术家评奖等目前中国当代艺术的重量级奖项都迎来了自己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第十个年头。在老牌评奖项目进一步发展的同时,较为年轻的和新兴的评奖也表现出强劲的势头。

 

(一)综合性评奖

1. 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

2016年,AAC艺术中国年度评奖进入了第十年。516日晚,第十届AAC艺术中国·巅峰之夜颁奖盛典在故宫博物院建福宫花园拉开帷幕。第十届AAC艺术中国评选由已故学者黄专担任评选委员会轮值主席,巫鸿担任学术总监,鲍里斯·格罗伊斯(Boris Groys)、卡洛琳·克里斯托夫—巴卡捷夫(Carolyn Christov-Bakargiev、长谷川祐子(Yuko Hasegawa)、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王璜生、李振华、田霏宇(Philip Tinari)等海内外有艺术史学研究背景的评委组成评选委员会。本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依旧包含三项大奖:“年度出版物”大奖、“年度青年艺术家”奖和“年度艺术家”奖。

    经过评审,黄专主编的《世界3:作为观念的艺术史》获得年度出版物奖项。评选委员会认为,《世界3:作为观念的艺术史》是一本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的出版物,为中国当代艺术研究的理论化提供了新的场域,也鼓励了OCAT所代表的机构在中西方当代艺术和艺术理论研究方面进行的推动。《世界3》所力图展示和推动的是一种理性力量,是一本关于艺术史自身历史的反思性刊物,它在一种开放的理论气氛中讨论艺术史的当代危机和未来发展问题。[1]

在备受关注并引发讨论的年度青年艺术家奖项评选中,胡向前、李燎、程然、鄢醒、陆扬五位艺术家获得了提名奖。经评审委员会评选,胡向前最终获得“年度青年艺术家”大奖。评委会认为:胡向前以不同身份来探讨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之间的多层关系,形成一个混杂体。他通过与普通人的沟通,突破艺术家或知识分子的身份;通过对行为艺术的反思,寻找生活和艺术的焦点。胡向前把自己插入某个环境中,又结合无厘头方式,用认真的自嘲与现实拉开一段距离,最终形成一个具有原创性的模式。[2]

胡向前1983年出生于广东雷州,2007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五工作室,是活跃在中国当代艺术界的年轻艺术家。其创作形式主要包括行为和影像,灵感来源于对周边生活环境与现实的敏锐观察和独特思考。他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把身边的小事放大到社会环境中,以幽默的风格尖锐地探讨表象的本质。胡向前的作品在国内外许多展览上均有展出,代表作品有《太阳》、《蓝旗飘飘》、《随波逐流》。201566日,胡向前个展“天天表演身体健康”于长征空间开幕,呈现了他2014年到现在最新创作的《再造米开朗基罗》、《秘密任务》、《棍谱·绘画》以及《镜头前的女人》4件作品。

为表彰2015年度对中国当代艺术以及在个人创作中有所推进的艺术家而设立的年度艺术家大奖,是评选过程中评委会讨论最为集中的一个奖项。入围本届AAC年度艺术家提名奖的有艾未未、黄永砯、刘韡、邱志杰和耿建翌,最终刘韡获得第十届AAC艺术中国年度艺术家大奖。评审团对刘韡的艺术创作作出了如下评价:刘韡坚持在艺术创作中对于材料运用的探索。无论是绘画还是装置作品,他的形象世界里都是对当下社会现状的转换,他的创作,将现代中国的转变和混乱,凝聚成一种多变的艺术语言。当很多人在不断抱怨世界混乱之时,刘韡在混乱之中建构了一个新的世界。[3]

刘韡1972年生于北京,199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刘韡的创作成熟于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深受新世纪中国社会特有的变动和起伏影响——其中城市和人文景观的变迁对其影响尤为突出。生于70年代的刘韡以实验艺术为依归,作品跨越不同领域和媒介。他所用的材料往往出人意表,配合匠心独运的布局,不单带来视觉上的震撼,更令人反思城市急剧扩张所引致的社会政治问题。作为活跃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后感性”小组中的一员,他以众多不同媒介,诸如绘画、影像、装置及雕塑等来进行创作,并逐渐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方式在世界舞台上受到瞩目。[4]201527,刘韡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个展“颜色”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出,展览展出了他的《迷中迷》、《迷局》、《受难》、《看,书》、《爱它,咬它No.3》等一系列最新创作。20159月,刘韡在香港白立方举办个展“白银”。

    2016年,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奖已经迈入了第十个年头,同时进入到改革的第二年。本届AAC艺术中国的评审主题被定义为“历史中的当代”,更强调在艺术史维度中审视中国当代艺术的成就和现状,通过对历史和当代、全球和中国、“局外”和“局内”的交汇考察,去寻找中国当代艺术的独特性和内在逻辑,在历史视野中重新发现当代。

    从评审模式上看,本届AAC评奖从四个方面对“历史中的当代”这一主题进行了讨论,并由此形成评审标准:其一,从三十年或更长时段以来中国艺术发展的内在、动态和独特性角度对“影响”的标准作出定义;其二,在特定关系和语境中考察艺术家、艺术写作者的成就及贡献,如考虑评判艺术家的展览(包括展览研究及出版水平)、媒介和区域等多元因素,考虑海外与国内不同区域中工作的艺术家与写作者的不同价值;其三,不仅考虑参选艺术家、写作者和作品的自身逻辑,也考虑这种逻辑与全球化语境中当代艺术发展的关系,尤其考察参审对象在应对这种语境变化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四,以批判性视野和艺术史语汇对参评对象进行判断,这种审视既应超越“现代—当代”或“审美—观念”这类简单的二分法,也应超越权力和圈子的狭隘视野。为此,第十届AAC艺术中国评选继续保持第九届评奖确定的评审性质、规则、程序和奖项基础。同时,本届评选特别増加了有艺术史研究背景的海外评委,以加强对参选艺术家和出版物进行史学方式的评判,并以充分交流和讨论来实现本年度的评选主题,使评审成为考察和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一种重要方式。[5]

本届AAC艺术中国学术总监巫鸿认为,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国当代艺术的“合法化”已逐渐在中国实现,但这些“合法化”也面临当代艺术整体的“稀释”以及过度商业化等问题。在他看来,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的评奖要做一个有态度的评选。这个态度可能更指的是探索性与学术价值的认可,也包括视角的拓展度。[6]

巫鸿谈及2016AAC评选的变化和感受时说道:“今年增加了国际的评审委员,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这个评奖不光是中国人自己谈了,要跟国外的这些重要的艺术馆长、策展人一起谈,也让世界理解中国当代艺术是怎么回事。”[7]通过国际化的评选,知道中国当代艺术所处的地位以及未来要走的方向和道路,是中国当代艺术评奖的一个重要目标。而对于AAC自身来说,十年本身就是很大的意义,这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记录与推广。

 

2.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艺术家奖

2016年,是中国第一个当代艺术学术奖项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成立二十周年,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奖的第十届评奖。在过去的九次艺术家奖评选中,CCAA一共评选出了22位获奖艺术家,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潮流走向产生了一定的引领作用。

2016CCAA的艺术家评奖仍然采用提名和评审分开的方法。本次提名委员会成员由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四川、香港等地的批评家和策展人组成,分别是董冰峰、顾振清、何桂彦、李旭、刘秀仪和鲁明军。提名委员会根据CCAA奖项评选的基本原则,对近两年在中国当代艺术创作领域从事独立创作、表现突出的艺术家进行调研和分析,从中选出了不同地区、艺术语言、媒介和年龄的55位艺术家作为被提名人,同时从公开征集部分的艺术家中挑选出了9位被提名人,共同组成2016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艺术家奖候选人名单。[8]

CCAA基金会于20167月正式发布艺术家奖评选公开征集的通知,最终共收到135位艺术家的报名,总人数为2014年的两倍,涉及绘画、雕塑、摄影、装置、行为等领域。最终,提名委员会评选出苍鑫、刘港顺、刘夷、田晓磊、童昆鸟、艺术教育小组、钟锦沛等9位艺术家及艺术组织进入2016 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艺术家奖候选人名单。以上9位艺术家的创作领域涵盖绘画、雕塑、摄影、装置四个门类,其中430岁以下(30)的艺术家进入CCAA最佳年轻艺术家奖的角逐,另外的5位艺术家进入最佳艺术家奖角逐。[9]

CCAA的第一次评奖开始于1998年。随着奖项影响力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年轻艺术家希望参与到奖项评选中来。与此同时,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基金会也希望鼓励那些目前尚不在公众、市场和学术视野范围之内,却一直坚持独立思考和个人实践的艺术家来参与。[10]为此,CCAA2014年在原有的提名人提名制基础上增设了公开征集制,对自2004年开始沿用的委员提名制形成了有效的补充。2016年通过公开征集报名参评的艺术家人数较2014年翻了一番,整体水平也超过了两年前,可以看出,这一评奖的公众参与度和社会影响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终审评选由评审委员会负责,本次的评审委员有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基金会创始人乌利·希克(UliSigg)、法国蓬皮杜现代美术馆的馆长贝尔纳·布利斯特纳(Bernard Blistene)、英国泰特美术馆的荣誉馆长克里斯·德尔康(Chris Dercon)、香港M+美术馆馆长华安雅(SuhanyaRaffel)、策展人及评论家冯博一、彭德和尹吉男。

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设立“最佳艺术家奖”、“最佳年轻艺术家奖”和“杰出成就奖”三个奖项,其中“最佳艺术家奖”授予过去两年内在当代艺术领域凸显出卓越创造力的艺术家;“最佳年轻艺术家奖”授予30岁或30岁以下且在过去两年内在当代艺术领域凸显出卓越创造力的艺术家;“杰出成就奖”旨在表彰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持续创作并对中国当代艺术有着长期影响和突出贡献的艺术家。CCAA为获奖的最佳艺术家和最佳年轻艺术家分别提供一万美元和三千美元作为奖金。[11]最终获得本届“最佳艺术家奖”、最佳年轻艺术家奖以及“杰出成就奖”的分别是艺术家曹斐、何翔宇和徐冰。

“最佳艺术家奖”获得者曹斐的获奖词中这样写道:“在过去两年间,曹斐创造了多元的影作品,围绕自身的本土性展开多重叙事,这也使她的作品成为中国重要和必要的当代声音。这些作品探索了存在于被艺术家称为魔都居民中的集体意识,反讽和诙谐也内生于她的风格之中。曹斐的视角、观点的多元性、她立足于亲身体验发出的对于国际问题的持续批判和评价,都将她引向中西方艺术世界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位置。她最新的作品立足于年轻一代的第一手经验,这代人已经发展出了一套特定的策略来战胜或远离错综复杂、瞬息万变乃至充满间离感的当代城市社会。这些知识和经验赋予了曹斐的作品独特的质感,也使得曹斐成长为一位在国际上有知名度的艺术家,她参与了大中华地区、澳大利亚、美国和欧洲的主要展览。”[12]

获得“最佳年轻艺术家奖”的何翔宇的多媒体式创作利用并通过现实境遇、身体感官等多重视角与层面,将艺术家的思考、体验与实践转化为有明确针对性和实验性的视觉语言,并精准给予呈现。他的作品既有着大体量、规模化的人工制造,如《可乐计划》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从127吨的可口可乐中提炼出40立方米的残渣;《坦克计划》动用了35个工人,花费两年多的时间,将牛皮加工完成,等等。这些作品意在对全球化的影响提出质疑。同时,他的创作也具有微观叙事的分析,以及复数性的排列组合,如《口腔计划》、《智慧齿》等作品。在完成了大体量项目之后,何翔宇转向更为关注个人的创作,证明了他驾驭微小范围和表达沉静的才能。[13]

    艺术家徐冰获得本年度的“杰出成就奖”。评委会认为,徐冰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资深而又活跃的艺术家,他对艺术观念的深思、艺术方法的探索以及实践的连续性与系统性让人印象深刻。徐冰一方面努力尝试回答当代思想与文化的敏感问题,一方面深刻理解和使用中国深厚而复杂的传统文化,在打通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已经开始利用版画之印痕复数性的特性进行最早的当代艺术实践,进而从全新的视角思考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本文化,创作了方法独特的《天书》和《鬼打墙》等重要作品。而后,他在美国又进一步思考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误读的尴尬状态,由此形成了《后约全书》、《文化动物》、《新英文书法》等重要作品,借助中国身份和中国符号来表现当代思想观念,尤为突出的是他的批判精神。近年来,他使用新的电脑媒介和网络资源介入敏感而复杂的社会问题,依然保持了当代艺术家的创造活力。2013年以来,徐冰将《地书》系列出版成册,只有图形符号的文本使得任何文化和语言背景的人都能阅读,这对语言学和视觉艺术都做出了重大贡献。[14]

本次CCAA评奖结果揭晓之际还召开了一次学术论坛,即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第十届艺术家奖颁奖新闻发布会暨CCAA-CAFA论坛“美术馆如何挑选艺术家——中国艺术机构收藏非本土艺术与外国艺术机构收藏中国艺术”。在新闻发布会现场,本届评审委员与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共同讨论了中西方美术馆对于艺术,特别是非本土艺术的展览与收藏的不同标准。

克里斯·德尔康在谈到本次CCAA评选工作时表示:作为评选委员之一,我们七位来自国内外文化机构的评委代表在111314日两天从不同文化背景深度探讨和交流了64位参选艺术家的作品,最终选择了这三位艺术家:曹斐、何翔宇和徐冰。目前当代艺术在世界范围内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就是所有作品差不多都很相似,而通过本次评奖评选出来的艺术家和作品则都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有力地回击了这个现象。这些艺术家非常希望自己的作品能与观众发生交流,不惧怕新的尝试,用多种媒介进行探索,有非常高的持续性,不随波逐流。我非常希望这些艺术家能以个人个展的形式出现在世界视野内。另外我注意到,本次参加报名的女性艺术家很少,希望能有更多女性艺术家参与进来。[15]

关于本次评选的评价标准,冯博一谈到:“目前我本人参加过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的两次评选工作,本次评选在大的定位与格局上与上届相比没有大的变化。而评选标准主要看重两点:一是艺术家本人的作品与创作方式的改变与推进;二是艺术家的创作对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的发展有无推动型作用。在评选过程中评委们争取达成共识,达不成就通过投票的方式,做到公平公正。”[16]

范迪安则认为:“通过本年第十届的评选,我欣喜的看到了以下两个重要特征:一、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评审委员来自国际艺术界方方面面,有艺术家、博物馆馆长和专家、策展人、评论家等,组成了多视角多维度的观察点,将中国当代艺术放在了中国本土与国际视野来评判,由此才是一个公正的评选结果;二、本次评选以艺术家的个人创造力与对艺术的贡献为评判标准,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个体不仅仅是时代的标示,也是探讨艺术发展的对象,由此评选形成了自己的评判标准特色。”[17]

 

3.Hi艺术》2016年度榜单

    2016年也是《Hi艺术》杂志创立的第十年。《Hi艺术》自发行第一本杂志起就开始了每年一次的年度拍卖榜单整理。2016年,该杂志对过去十年的年轻艺术家拍卖榜单进行汇总,并根据每年的排名榜进行“排名积分制的细化(即每年的第1名积20分、第20名积1分的倒推式计算),整理出一个全新的榜单“75后年轻艺术家榜单TOP3020062016

20161月,《Hi艺术》举办了2016“局·势”论坛暨《Hi艺术》年度榜单发布会。这是继2015年年末组织首届“局·势”论坛以来,《Hi艺术》组织的第二届以“回顾旧格局,展望新趋势”为主题的论坛活动。该活动发布了“《Hi艺术》2015年年度榜”,评选出了2015年的年度艺术家、年度年轻艺术家、年度策展人、年度画廊、年度非盈利机构、年度收藏家、年度艺术机构和年度艺术派对共八个奖项。

针对2016年中国当代艺术界的发展情况,《Hi艺术》于2017年年初陆续发布了2016年度最具影响力艺术家TOP10、年度最闪亮的年轻艺术家TOP10、当代艺术年度关键词TOP10、年度最受欢迎的画廊TOP10、年度十佳美术馆、年度最出彩的十位收藏家、年度最活跃的策展人TOP10、年度最扣人心弦个展TOP10、年度最震撼身心主题展TOP10、年度最值得关注非盈利机构TOP10、年度最引人瞩目的国内艺博会TOP10、年度艺术互联网创业十大“网红”等众多榜单,涉及艺术家、收藏家、展览、艺博会、策展人、画廊、美术馆、非营利机构等多项内容,与“互联网”、“创业”等热词相关的“艺术互联网创业”也首次进入榜单。

在《Hi艺术》的评选中,2016年度“最具影响力艺术家TOP10”的上榜艺术家有:曾梵志、陈劭雄、向京、余友涵、蒋志、喻红、王音、李松松、李津、张晓刚。年度“最闪亮的年轻艺术家”有:郝敬班、童昆鸟、梁硕、关小、陈飞、张如怡、陈可、孙逊、郝量、陈天灼。

 

4. ART POWER 100中国艺术权力榜

    2007年,由《艺术财经》杂志创办的“ART POWER 100中国艺术权力榜”开启了第一次评选。2009年,“艺术权力榜”颁奖典礼第一次落地。20151125日,《艺术财经》杂志公众号发布杂志停刊公告。杂志虽然暂时停刊了,但《艺术财经》十年的品牌依然存在。历经八年,已经颁奖六届的“艺术权力榜”在2016年的活动虽然有所推迟,但最后依旧成功举行。

    此次“ART POWER 100中国艺术权力榜”颁奖典礼延续往年一贯风格,推出顶级艺术品展、颁奖典礼等多个分项活动。评奖项目包括年度拍卖行、年度美术馆、年度公共教育、年度展览、年度公众影响力、年度收藏家、年度经纪人、年度画廊、年度艺术项目、年度艺术推动、年度策展人、年度艺术创意、年度艺术发现、年度艺术成长、年度艺术推手、年度艺术家和年度特别贡献。[18]

本年度榜单中,艺术家丁乙斩获年度艺术家大奖。丁乙用近30年时间创作“十”字和“米”字,将这一看似简单的形式发展成自由而独一无二的艺术语言,不断对绘画本质进行深层追问。收藏家陈东升斩获年度收藏家奖。年度公共教育奖项由故宫博物院“石渠宝笈”展览及出版物获得。“I Do|洹艺术生活空间”获得年度艺术推动奖,获奖方表示:“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品牌以实体方式参与艺术推动,而艺术本身反馈品牌价值提升,双方呈现共赢局面,是艺术市场趋于成熟的标志之一。[19]

同时,在颁奖现场,“ART POWER 100权力榜”平台与“青年艺术100”联合发布了“艺术发现”项目,该项目旨在给予年轻艺术家支持,为他们的艺术发展道路提供基石。2016年获得此项目奖的年轻艺术家为迟群、刘晓辉、谭天和许宏翔。

    该评奖的发起人顾维洁表示,从2016年开始,“ART POWER 100中国艺术权力榜”将实现从单一的媒体活动向跨行业、跨媒体的艺术资源平台转型,将为低迷的艺术市场注入巨大活力。“‘ART POWER 100中国艺术权力榜’连续九年的权威发布,累积了大量艺术资源,将继续在艺术领域深耕,在保持权力榜平台在艺术领域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外,将全面探索‘艺术介入生活’。”[20]

 

5.第四届华宇青年奖

   “华宇青年奖”是一个发起于2013年、由华宇集团主办的公益性艺术奖项,专为在复杂的当代文化语境下不断实验和探索的青年艺术家而设,旨在持续性地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的面貌,进而展示新生代艺术家多维度的创作样态。它专注于鼓励35岁以下,针对艺术语言与思想提出新问题,坚持探索的中国籍或华人青年艺术家。

该评奖采用嘉宾提名,初评评委选定入围艺术家并举办入围艺术家群展,终评评委现场观展后评定最终获奖艺术家的运作方式。除评选出年度“评委会大奖”及“评委会特别奖”之外,华宇青年奖还对获奖艺术家进行项目资助,如2015年获奖艺术家杨健的“大盆地声音项目”和陶辉的《非常生气》电影计划,2014年获奖艺术家胡为一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个展“两点之间,没有直线”和吴超的“植物人视听唤醒项目”。

2016年第四届华宇青年奖共有83位提名艺术家,其中69位是首次参与奖项评选,提名艺术家重复率低于往年。与前几届相比,本届提名艺术家的创作所涉及的领域、采用的手法、关注的问题更加多样,具有海外留学背景以及来自台湾、香港地区的艺术家入选人数也较往年继续增加。[21]

本届华宇青年奖初评评选新增一票推荐制,即初评评委有权选择一名艺术家直接晋级终评评选。[22]此外,初评评委阵容较2015年也有所更新,6位初评评委为鲍栋、蔡影茜、刘秀仪、刘韡、鲁明军和孙冬冬,其中孙东东也是本次入围艺术家群展的策展人。终评委员会由凯伦·史密斯、皮力、隋建国、田霏宇和张培力组成。

最终,郝敬班和高倩彤从20位入围终评的艺术家中脱颖而出,分别获得第五届华宇青年奖“评委会大奖”和“评委会特别奖”。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两位获奖艺术家都是女性。

在本届20位入围终评的艺术家中,有3位来自香港,3位来自台湾,1位来自美国,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奖项影响力的扩大。

总体上看,2016年第四届华宇青年奖表现出三个变化:第一,参评人数较往年增加,初评评委从80个艺术家中选出20人入围,展出的作品是艺术家依据以往的资料、全球化的趋势、游历中西方的经历并升华的结果;第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入围艺术家中有不少海外华人艺术家,说明奖项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其三,许多优秀的女艺术家参与进来,为该奖项评选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6.“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

    “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创办于2013年,该奖项由上海外滩美术馆策划并执行,每届获奖者奖金为30万元人民币。它源自1996HUGO BOSS与古根海姆美术馆一同创办的“HUGO BOSS大奖。作为HUGO BOSS艺术项目的一部分,“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致力于推动艺术实践与批判性思考,支持亚洲的全新文化挑战,鼓励审美、思想与文化的多样性。该奖项集中关注亚洲的当代艺术,对全球化进程下亚洲的变迁进行思考和呈现。同时,它尝试将艺术奖项、策展实践和长期持续的研究平台相结合,鼓励创新性、合作性的项目。对此,“HUGO BOSS亚洲艺术大奖评委会主席、上海外滩美术馆馆长拉瑞斯·弗洛乔表示:我们认为,亚洲并非一片有着既定身份认同的广大地域,而是一项建构中的概念,值得发问和思考;亚洲范围内重大的社会、经济、文化变迁将不断地重塑当代艺术区域格局。此外,亚洲的经济、文化发展基于不同的背景,有着各不相同的模式,值得深入分析;在后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对现实的呈现应充分地凸现出共性与个性的张力,以及这一张力必然生成的多样性和各种对立。[23]

    “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每两年评选一届,面向来自大中华地区和东南亚的新锐艺术家。所谓“新锐艺术家”,指的是那些在艺术创作与展览实践上处于起步阶段的艺术家,他们挑战、延展并丰富着当代艺术的可能性。他们不仅解构既有的艺术规则,更在视觉创造与观看的过程中,全面应对不可预见的形式、体验与意义。亚洲的新锐当代艺术家常同其艺术、社会与文化语境紧密相连,而他们的创作将这些具体而特定的本土性充分表达为强烈的、新鲜的、批判的、冲击的、感染人的视觉体验。

    据此,该奖项的提名标准包含以下四点:

    (1)为大中华地区及东南亚当代艺术带来新的议题与挑战;

    (2)为当代艺术的历史与未来之复杂性与多样性的架构做出贡献;

    (3)凸显艺术创作的创新及创造力;

    (4)在社会与国际层面就某些议题的批判、认知与嬗变做出贡献。

    而且参评者需年龄小于35周岁并持续艺术创作3年以上。

    2015年第二届“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将视角从大中华地区投向了更为广阔的东南亚地区。该届评奖的最大亮点是6位入围艺术家的多元身份与背景。从入围的6位艺术家的地域分布来看,既有中国大陆(关小、杨心广)以及台湾地区(黄博志),也有柬埔寨(VandyRattana)、缅甸(Moe Satt)、菲律宾(Maria Taniguchi)等亚洲国家。通过这一届的奖项评选与展览活动,可以更多地了解到东南亚地区当代艺术的现状与挑战,从而为推动中国及亚洲艺术、文化与社会的发展提供新鲜的视角和能量。最终获得2015“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的是菲律宾艺术家谷口玛丽亚(Maria Taniguchi)。

    作为项目的一部分,该奖项的评选也配合以相关的展览、研究和教育活动。20151030日至201613日,6位入围艺术家作品展在上海外滩美术馆举办,上海外滩美术馆馆长拉瑞斯·弗洛乔表示:这场展览并非一个有统一主题的群展,而是让每一位艺术家在‘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的支持下,去构思和实现一个关于他们个人创作和研究的强有力艺术宣言。展览包含的主要是新创作的作品,汇聚了众多高品质的艺术计划。”2015年的教育活动由阈限之间当我们谈论亚洲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两部分组成,于20158月至20166月在上海外滩美术馆举行,同时也在东南亚入围艺术家的所在城市展开,通过介绍前沿的思想和实践,以多重角度、学科和领域来探究这一地区,同时特别聚焦于大中华区和东南亚的当代艺术的挑战,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016年作为连接两届“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的中间年份,自然会对2017年的评奖产生重要影响,对此我们也拭目以待。

 

7.“青年艺术100

    “青年艺术100”创始于2011年,是一个以挖掘和推荐青年艺术家为目标的平台。该项目以专家提名、艺术家自荐、艺术家互荐、展览发现为渠道,以艺术委员会公开评议、甄选、确定最终入围名单为途径,以年度性的全球巡展等艺术活动为载体,以建立专业化、规模化、多渠道的推广机制为目标,力图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一个能够实现艺术梦想的平台,营造一个丰富多元、充满活力的当代青年艺术生态。

    20112015年,“青年艺术100”先后建立了针对青年艺术家的“莱俪青年艺术奖”、“诗婢家青年艺术助力计划”和“博雅(中国)青年艺术奖”,在这5年时间里与超过500位青年艺术家进行过展览合作。当前,“青年艺术100”集艺术展览、海外拓展、艺术教育、艺术跨界、艺术出版、艺术奖项等于一体,是一个当代中国青年艺术综合推广平台。

    2015年底至2016年初,“青年艺术100”展开了新一届的全国海选活动。2016年,它首次将全球青年艺术家放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统一评选。组委会邀请了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等地的专家学者组成艺术委员会,最终从来自十余个国家的2000余位报名艺术家中评选出100余位参展艺术家,涵盖了来自中国(含港澳台)、日韩、欧美等国家的青年艺术家。20168月,北京农展馆举办了2016年度“青年艺术100”北京启动展,分为“青年艺术100”、“名泰文化”和“无界空间”三个展览单元。北京启动展同期,“青年艺术100”与名泰文化在农业展览馆户外3000平米的广场上联合推出“无界空间”户外公共艺术展,邀请了数位青年艺术家专门为展览创作了数件大型户外装置艺术品;同时,邀请了10位青年艺术家在超过200平米的展墙上进行涂鸦艺术的创作,以大型装置艺术品和涂鸦艺术墙来打造北京东三环的“艺术地标”。此外,2016年度“青年艺术100”北京启动展继续与法国莱俪合作,推出“莱俪青年艺术奖”,并为上届的奖项获得者王启凡策划个人作品展,于现场呈现。“青年艺术100”战略合作伙伴“拉古纳艺术奖”评选出的10位国际影像艺术家也在北京启动展上亮相。[24]

    当提及“青年艺术100”艺术作品筛选环节的“含金量”时,项目执行总监彭玮说:“我们相信好的东西是有共识的。很多人会问我说‘你们选择有没有标准’?我说这个标准没法量化,但是大家肯定是凭着多年所看所闻所经历的经验和对于美、对于艺术的理解,包括对于学术的未来性,各方面有预期和预见地选拔艺术新人。”“只要是围绕着青年艺术家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我们都愿意有所尝试。我们一直想着有更好的方向和方式能够真正地帮助到艺术家从中受益,从双向交流的‘韩日当代青年艺术家邀请展’,到2013年开始就和意大利‘拉古纳’奖项合作‘影像艺术推荐展’等,我们不断与全球范围内成熟的青年艺术平台进行嫁接。”[25]彭玮认为,传统的艺术评奖与奖金并不能为艺术家的发展提供真正的助力,嫁接平台资源对于这些年轻艺术家登上国际舞台会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8.第七届“新星星艺术节”

    创办于2010年的青年艺术家海选展览平台“新星星艺术节”也在2016年进行了调整和升级。

    20164月,“新星星”学术总监吕澎在艺术节启动仪式上宣布了“新星星”的全面学术提升计划,包括“批评家评委制”及“年度评委终身制”。“年度评委终身制”即各赛区不再分设初审评委,而是由大赛的终审团直接集中初评,同时取消了各赛区的固定入围配额。集中评议规则更为严苛,除了所有评委一致通过的作品之外,其余得票高者一律只进入“待定”栏。所有赛区无记名打分完毕之后,综合赛区排名与总排名,再由评委团复议,最终确定入围名单。

    2015年海选系统的优化基础上,2016年“新星星”将全球参赛青年艺术家放在同一平台上,于10月底在南京进行了初评。本届评选沿袭“新星星”的赛制规则,评委们通过后台无记名打分、复核、圆桌围议等环节,最终从四大赛区、九大院校的3000多名参赛者中遴选出了100名入围艺术家,并确定了2016年“新星星”年终联展的300件参展作品。奖项终评于12月底在郑州举行,入围艺术家的作品在美术馆展出后,由评委现场评议决出了最终的“新星星奖”6名(奖金各3万元)、“新星星院校奖”3名(每人每年可获新星星奖学金6千元,直至其在读学位毕业)、“评委提名奖”4名和“最受公众欢迎奖”1名(奖金各8千元)。同时,所有入围艺术家都有机会获得包括但不限于个展、国际驻留、品牌合作等在内的新星星后续扶持机会。

2016年第七届新星星艺术节年度大展的学术主题定为“Not One Condition” (不是一种状态),论坛主题定为“Game Over”。“不是一种状态”执行策展人、批评家廖廖表示,“不是一种状态”是评审团在初评过程中看过几千位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后的综合感受:成长于新世纪的青年艺术家与崛起于“八五新潮”时期的上一代艺术艺术家已“不是一种状态”;同处这个时代的青年艺术家,其价值观和关注点也“不是一种状态”;而今天诸多的“青年艺术节”与选秀活动更“不是一种状态”。设置这样的展览主题也是为了进一步明确,在观念艺术、形式主义与当代艺术分庭抗礼的今天,“新星星”存在的意义就是鼓励真正的当代艺术获得历史的话语权。

用“新星星”创始人曾琼的话来讲,第七届新星星艺术节开启了“后新星星”时代。这不仅表现在作品形式上装置、影像、行为艺术的增加,更体现在全新一批评审委员的确定。本届新星星评委会由吕澎任学术总监,集合青年艺术评论人王春辰、胡斌、蓝庆伟、廖廖、郑闻、宋振熙和李国华7人,呈现出一个相对年轻的面貌。“因为年轻,他们还很‘猛’,这种‘冲劲’在这些青年批评家身散发出活力和生命感,他们敢于突破窠臼不落俗套,带着探索和批判精神和同代人共同发展。”

    本次评委会的重组明晰和明确了奖项的学术定位。曾琼认为:“在对青年艺术家的评选上,我们首先考虑的是艺术家个人表达的价值力量,而非他们未来的市场价值有多少。但是艺术节本身的专业性和艺术市场的认可度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他们都会具有光明的市场走向。”吕澎表示:“往届会找一些成熟且知名的艺术家作评委,通过艺术家各自独特的观点来判断遴选作品。但这一次我们有意识且充分建立了年轻的评审委员会,他们的身份都是批评家和策展人,此举希望从更学术和专业研究的角度来选择作品。因而,本次展览呈现作品的水平比较稳定、展现了愈发综合的创作面貌,显得更加真实和当代。”[26]

曾琼说:“今年的‘新星星’艺术节不仅在评委上注入了更为年轻的学术力量,也落地了全新的海外留驻计划,帮助青年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上获得飞跃性的进步。”“同时,新星星美术馆和新星星基金的项目蓝图也将有机会为青年艺术家的交流和推广提供更多可能。”“新星星”资助人陈俊则表示,继去年开设八大美院“新星星奖学金”后,2016年“新星星”又正式启动了国际驻留计划,学术氛围日益浓重。“在未来,我们也希望将设计融入其中,举办平行的设计奖,真正建立连接艺术、设计与生活的纽带,实现创作与展示、收藏的对接,形成新的扶植和运营模式。”新星星艺术节CEO朴尔敏亦表示,在2017年,“新星星”除了第七届巡展、第八届的海选组织之外,还将正式发布“新星星当代艺术基金”,并开办首家新星星美术馆。“通过‘有教养的资本’来推动新的艺术家的事业,让他们的艺术能够在未来的艺术历史中闪耀光芒”,这是“新星星”的期待。[27]

 

9.首届保时捷“溢彩心青年艺术家培养计划

保时捷“溢彩心青年艺术家培养计划是已经连续举办六届的保时捷“溢彩心艺术作品征集活动的升级版,是由保时捷中国与四川美院合作主办,面向四川美院的学生设立的专项奖励,旨在为培养青年艺术家提供更多支持,推助青年艺术人才的成长。

2016年,保时捷“溢彩心青年艺术家培养计划举行了自己的首届评奖。经过四川美术学院以及保时捷中国初评评委的先后两轮评选,最终有32位入围者获得参加终评及专项展览的资格。32位初评入围者均经过专业教师推荐,符合2016年度“‘四川美术学院本科生毕业作品展览学院奖获得者或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作品展览参展者或四川美术学院驻留艺术家计划入选者等条件,入围者的作品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书法、漆画、雕塑、装置、影像、摄影、设计、综合材料、影视模型等十余种艺术门类。

和过去六届保时捷“溢彩心”艺术作品征集活动不同,从2016年起,最终的获奖者除了奖金外,还将得到次年前往德国艺术院校进行短期驻留,在国际艺术大师班中进行实地学习和创作的机会。[28]

 

(二)专类性评奖

1.IAAC第三届国际艺术评论奖

    2016年第三届IAAC国际艺术评论奖评奖共收到中、英文稿件203篇,其中包括来自东西欧、南北美洲、印度、东南亚等全球各国的103篇英文投稿,以及来自大中华地区20个省市和地区的100篇中文投稿。投稿者的地区分布、职业属性等相较前两届更加多样。稿件所评论的展览范围从个展到群展、从公益美术馆展览到私营画廊举办的展览,乃至双年展或其他同类的大型综合展览等。国际评审团由新加坡NTU当代艺术中心馆长乌特·梅塔·鲍尔(Ute Meta Bauer)、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曹意强、《Cabinet》杂志英国编辑布莱恩·狄龙(Brian Dillon)、柏林作家及策展人戴维·埃利奥特(David Elliott)和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Philip Tinari5人组成。

    中国作者姚梦溪凭借《展示与逃离——从何迟的“隔馆”说起》一文获得二等奖(中文类),所评展览为“隔馆”(北京箭厂空间)。评委们认为,作者从个人的视角出发,以一种清晰、流畅及易读的方式进行论述,信笔引用大量资料,成功地弥合了文化间的一些鸿沟。[29]这是继2014年苏伟《语言就是交锋——颜磊个展图像,未(不)死引发的思考》获该赛事一等奖、张涵露《书写的冲动——评刘窗〈爱情故事〉》获二等奖,2015年张未《被扯断腰带的卡巴科夫》获二等奖以来第四位获奖的中国作者。本届比赛一等奖由英国的视觉艺术家兼作家Laura Oldfield Ford获得, 获奖文章(英文类)题为《底特律:数码城市》,所评展览为“底特律:数码城市”(美国)。一等奖得主获得奖金50000元人民币,同时获得2017年春季在上海交流两周的全额资助;二等奖奖金为20000元人民币。

    除评奖外,本届比赛征稿期间,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邀请艺术界拥有不同身份、教育背景、实践经验的嘉宾开展了艺术批评系列讲座。[30]

 

2.第三届“国际公共艺术奖”

国际公共艺术奖(IAPA)由《公共艺术》杂志(中国)和《公共艺术评论》杂志(美国)于2011年共同发起。该奖项旨在为世界各地区正在开发中的城市提供公共艺术建设范例,引领公共艺术发展潮流。

  IAPA评奖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首届国际公共艺术奖评奖活动由上海大学主办,于2013年在上海大学举行颁奖典礼以及公共艺术论坛。第二届评奖活动由奥克兰大学主办,于2015年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举行颁奖典礼以及公共艺术论坛。两届活动共征集了来自全球的267个案例,均是国际公共艺术协会(IPA)研究员在考察、调研后提交的,以推进全球公共艺术的研究。

2016年,IAPA迎来第三届评奖活动。本届国际公共艺术奖以地方重塑为主题,共有1402008年至2015年间完成的公共艺术案例参与评奖。

本届评审会邀请了前英国利物浦双年展行政长官、国际公共艺术协会主席路易斯·比格斯(Lewis Biggs)担任评选监审,来自南非的开普敦大学教授、策展人、作家杰·佩瑟(Jay Pather)担任评委会主席,评委由拥有多年从事、策划公共艺术项目经验的专家学者组成,包括:美国著名策展人、芝加哥艺术学院展览和展览研究执行董事玛丽··雅各布(Mary Jane Jacob),英国特纳当代艺术信托资金董事会成员、2016年特纳奖评审团成员塔辛·蒂伦(Tamsin Dillon),新西兰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艺术学院主任德里克·凯理(Derrick Cherrie)教授,巴西圣保罗大学卡蒂亚·坎顿(Katia Canton)教授,印度空白噪声的创始人贾思敏·帕西迦(JasmeenPatheja),中国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公共艺术》主编汪大伟教授。[31]

在为期两天的评选中,经过专家评述、案例讨论和公共投票,代表全世界7大区的7位评委从全球32位研究员推荐的140个公共艺术案例中遴选出37个国际公共艺术奖提名作品、7个国际公共艺术优秀奖和1个国际公共艺术大奖。本届国际公共艺术奖颁奖仪式和公共艺术论坛于20171月在香港浸会大学举办。

 

二、热点问题与现象、趋势

(一)青年艺术家群体得到普遍关注,青年艺术奖遍地开花

    中国青年艺术群体的创作和生态从金融危机前的“集体性缺乏关注”,到如今毕业季一开始各家画廊就使出浑身解数开展“抢人攻略”,青年艺术家们在短短的几年内迎来了空前的时代机会。[32]正如何桂彦所说:“青年人已经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他们正在以全新的尝试来证明自己。”

近年来,国内的青年艺术家评奖活动也开始不断涌现,这一系列奖项的含金量及后期效力也随之成了备受关注的问题。

2016年度,青年艺术群体在国内和国际上的活跃程度有增无减,其得到关注和重视的程度也与日俱增。不仅有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奖、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艺术家奖等走过了长期历程的老牌奖项对青年艺术群体保持着热切的关注,亦有众多专门面向青年艺术家的新生奖项拔地而起。从总体上看,无论是老奖项还是新奖项,对青年艺术群体及其创作的重视和支持都呈现出强化的趋势。这一现象背后既有中国当代艺术界的自我探索,也有对国际经验和模式的借鉴与学习,但其核心都离不开中国当代艺术自身发展的内部需要。

    例如“Hugo Boss艺术奖”作为国际知名度很高的一项青年艺术家评奖案例,在推行多年后已经成为收藏家、艺术代理等专业人士衡量一位年轻艺术家未来是否能够在国际艺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一个考量标准。[33]它突破地域、年龄、媒介手段的限制,用全球性的视野来重新审视青年艺术家的培养问题的理念和模式正在国内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在实践中被加以尝试。

知名企业联同艺术机构及院校为青年艺术家颁奖的做法在西方艺术世界中已经拥有了相当一段时间的历史,并在相关各界的支持和努力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运作体系,为初出茅庐的青年艺术家们打通了艺术生涯的进阶道路。而在中国,这一评奖模式虽然也呈现普遍化趋势,但其后效如何,却有待观察。青年艺术评奖遍地开花,但能否真正地结出成熟美味的果实来,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实践和时间的检验。

针对青年艺术项目逐渐增多,品牌含金量可能遭稀释的质疑,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的看法是:“好的青年艺术奖项要有持续性影响力。”这也是青年艺术家在后续过程中获得艺术画廊、策展方、经纪人等赏识、认可的关键保障。[34]

而对于如何看待现今中国青年艺术创作的样态以及青年艺术评奖的意义,2016年新星星艺术节大展的策展人廖廖持有如下看法:

“艺术评选”未必能够影响艺术,但是一定能够影响艺术家。一次艺术评选的几千件作品未必有艺术品或艺术家能够进入艺术史,但是一定能够折射出一段时期的一个侧面。在刚刚结束的新星星艺术节的初选工作中,看了几千件青年艺术家的参赛作品,大概也算一览当代艺术青年创作的风貌。评选当中,包括学术总监吕澎在内的评委们最大的感受就是“不是一种状态”。在我个人看来,“不是一种状态”的结论包含着几层意思。一是指成长于新世纪的这一代青年艺术家,与崛起于85新潮的上一代艺术青年已然是两回事,他们的成长教育的背景和时代精神都“不是一种状态”,因此他们的创作风格也“不是一种状态”。二是指在同一个时代中,青年艺术家们也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关注点,他们的创作有着同一个时代的痕迹,但是个体的创作方向也明显的“不是一种状态”。三是指今天的诸多“青年艺术节”,或意在资本,或剑指权力,它们也“不是一种状态”。

……

上一代年轻人已经给当代艺术争取到了市场和一定程度的合法性,因此这一代青年不再需要自己去争取什么。今天的年轻人也不再像8090年代的前辈们一样,在没有市场和没有体制认可的恶劣条件下苦苦挣扎。今天有许多艺术基金、画廊、艺术选秀在等着发掘新人,青年艺术家稍稍崭露头角,马上就可以签约、卖画、巡展、海外驻留。他们与没有市场也没有合法性上一代艺术青年的确“不是一种状态”了。

……

    新一代的艺术家更关注自我的世界,他们的压抑与焦虑更加个人化,他们与60后、70后把个人的焦虑建立在传统、集体与体制的宏大背景上不同,8090后新青年不愿意把个人摆放在宏大历史和文化背景当中。因此,他们更热衷于在作品中表达私人化的情感。

    在新星星艺术节的几千件参赛作品中,可以看到许多宛如私人日记一样充满小情调、小哀愁的“小清新艺术”,犹如欧美涂鸦翻版的“坏画”,这其实都是艺术家退缩回到自我的小世界里,表达着个人的小感伤与小情绪,或者用“恶搞”来表达自我的游戏心态。还有许多艺术语言“国际化”的创作,但是在那些新媒体和新材料的作品背后,总是透着空洞的意味。在这些作品中,看不到折射当代人的现实际遇与精神困境的“当代艺术”。

当然,在新星星艺术节的几千件参赛作品中也有不少“另一种状态”的呈现——他们关注个人身份,但不是上一代的集体主义,也不是当代的宅男潮女的小世界,他们尝试用另一种角度去探索自我在当代社会中的位置;他们也表现青春记忆,但不是用泛滥成灾的欧美涂鸦或者小清新风格;他们不是受流行文化图像的影响去创作刺激视网膜快感的作品,而是试图寻找对抗流行文化图像的“绘画性”;他们面对被权力规训、被资本异化的当代人,面对消费主义和流行文化带来的精神困境并不是无话可说——寻找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作品,也许就是一个青年艺术节的意义。[35]

 

(二)评奖场域多方力量共存争鸣,评价标准多元化特点加强

2016年中国当代艺术评奖的场域呈现出多方力量共存争鸣、评价标准多元化特点加强的现象。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所谓的标准问题便成了一个被国内艺术界激烈讨论的话题。对于艺术而言,标准的“破”和“立”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每个时代都有其标准的制定者、执行者、捍卫者、质疑者和颠覆者,在不同的体系中对标准也有着不同的解读。标准既是一个时间维度上的问题,也是一个空间维度上的问题。甚至有些时候,标准是不是问题,也成了一个问题。

20166月,网络上一篇名为《解读全国美展大数据:作品获奖有套路》[36]的文章便引发了业内的关注和讨论。

    全国美展作为目前国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国家级美术作品展览,一直对国内的艺术工作者具有非常的意义。入选全国美展的作品所受到的关注和重视非同一般,美展的评奖标准自然也成了一个重要而热门的话题。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向帆与软件架构师朱舜山将数字视觉化技术应用到了全国美展的图像研究当中,他们试图从7届全国美展的2276张入选及获奖油画作品中一探获奖的秘密。向帆和她的团队通过清华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等典藏机构,获得了2276幅全国美展油画获奖提名及入围作品的印刷文件,然后他们又在软件工程师朱舜山以及广州美院热心学子的帮助下进行了详尽的数据分析。是不是画得越大越容易获奖?什么颜色的作品、画家在什么年龄段以及什么主题最容易获奖?众多被艺术界翻来覆去讨论却总也没有定论的问题似乎终于有了标准答案

    一是获奖作品的颜色和尺寸问题。什么颜色的油画最易获奖?向帆表示,大量美展获奖作品集中于红、黄色调,其中高明度的区域是特别受全国美展青睐的。大面积红色、绿色、蓝色的作品都不少,紫色则一直是个冷门的区域。对于作品的尺幅大小问题,在研究中,向帆发现“全国美展的入围作品尺寸一直有明显增长,2009年的作品尺寸最大,2014年稍微回落了一点。30年间的增幅进化细节是:从第9(1999)开始,作品尺寸逐年增大,巨幅作品的高峰期是第9届、第11届。第12届入围的作品中却并没有出现巨幅作品,巨幅油画突然消失了。而有一个传闻,就是第12届美展的时候曾有规定,就是不准画大画了……近两届的美展获奖作品高宽大多都在180×180cm左右,而入围作品的尺寸在160×175cm左右。虽然也有小画获奖,总的来说获奖作品的平均尺寸的确是大于入围作品的”。

    二是获奖作品主题的问题。研究者通过在30年间的时间线上鸟瞰多次获奖者的作品发现,有些获奖作品看起来呈现了视觉或主题上的近似。向帆表示:“高达51%的重复获奖率,以及同一作者的获奖作品的类似性,是否意味着这些获奖作者将连续在全国美展中保持席位长达10年以上?是否无论这个获奖名额如何增加,新进内地艺术家只能在剩下的49%的席位中角逐?而这49%的席位中还要为军队题材及少数民族题材保留近15%的席位,最终,一个新进内地艺术家的入围几率大概是34%。”而“历届入选作品命名也许可以透露出创作的主题。最热门的中文词汇是:家园(18)、暖冬(8)、无题(4)。目前大概有10个以新中国建立为题材的作品。以上题目本身也许是对全国美展题材的最普遍的概括,关于表达的内容、主体及角度”。

    这些研究结果在国内美术界激起震荡后,向帆和朱舜山将视觉化研究结果开发为一个在线的全国美展油画作品视觉化平台,命名为AwardPuzzle(奖笈)。这意味着所有人都可以使用这个平台,自主探索油画作品获奖的秘密。向帆说:“有些与入围获奖相关度很高的因素,例如大画幅、获奖经历、暖红调、中年审美、家园故土等。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呢?我们尚没有来得及对2276张画面做详细的语义标注。因此我们把AwardPuzzle交给公众,提供一个新的观察方式,帮助大家发现属于自己的答案。”

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多次入围全国美展的艺术家不同年份的入选作品,风格、选题乃至构图都有极高的相似性。“为什么同一位艺术家高度雷同或相似的作品可以屡屡获奖?而此种疑问又会生发出更多的追问:为什么要连续10年以上多次奖励类似的作品?这到底是鼓励一个艺术家以不变应万变直至其自动休笔还是以国家荣誉培养一个艺术家的风格确立?这都将是有待后来的研究者进一步追溯和探讨的有趣课题。”

这一发生在2016年的事件在给业界各方抛出一个问号的同时,其实依然在重复着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标准是一个变动的问题,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整体上看,在2016年中国当代艺术评奖的场域中,传统学院、资本、媒体、民间等多种力量依然交错纵横,既能同台出演,也能各自精彩。学术性奖项或曰学术性表针依然有其坚实的基础,并在中国当代艺术生态中继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2016年新星星艺术节评委会的重组便致力于明晰和明确奖项的学术定位。项目创始人曾琼表示:“在对青年艺术家的评选上,我们首先考虑的是艺术家个人表达的价值力量,而非他们未来的市场价值有多少。”评委会成员宋振熙在谈及作品选择时强调了真实性和思考性。“真实”是指艺术家一定要表达真实的体验和生活,从而对抗和防止形式化流程,以期从一些影响其自由创作的阻碍因素中解脱出来。“思考性”的提出则是对作品深度的探究,从而拒绝“景观化”的作品,指向学术性导向。

“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的提名标准中则包含“为大中华地区及东南亚当代艺术带来新的议题与挑战”、“为当代艺术的历史与未来之复杂性与多样性的架构作出贡献”、“凸显艺术创作的创新及创造力”及“在社会与国际层面就某些议题的批判、认知与嬗变做出贡献”的要求。

又如巫鸿对于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的学术性标准的强调,他认为有几个切入点:一个是如何提高整个评选的学术性,比如邀请国外评委参与评审;另一个是确定中心议题,如黄专教授把本届的主题定为历史中的当代;还有就是在评审过程中对学术性的强调。“重点的考虑点将包括艺术家的持续性的实验和概念意识,对于个人探索与艺术史脉络之间的协商。在学术著作方面更要考虑它们在立意、解释和编写中的原创性。这些都需要和国际上的标准挂起钩来看。”[37]以学术性标准作为主要依据的评奖从奖项定位到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都贯穿着学术的标准和要求。

同时,一种融合的现象也值得引起注意。

孔祥东在《当代美术界生态新乱象》[38]一文中提出,在中国画领域存在三个并行的评价体系,即主流价值、学院和市场。他认为,第一届全国美展意味着展览评奖模式成为国内美术界的评价核心,至本世纪艺术品市场繁荣后,中国画领域形成了三个标准并行的评价体系,即主流意识形态的评奖标准、美术高校争论不休的传统与创新标准和市场注重的审美标准。书法领域的评价依据主要是学术标准和地位所确定的知名度两方面。暂且不论这一看法本身,它无疑提示了当前艺术界内评价体系的复杂性,即或许并不存在纯粹的学术标准、市场标准、政治标准等“标准”。不同标准间的相互排斥长久以来被视为一种常态,但在日益复杂的生态下,它们的和谐共处甚至相辅相成、相互借力也成了一种可能。

    此外,2016年当代艺术评奖中一个新的现象是,某些奖项开始强调评委的年轻化构成,例如新星星艺术节评选便部分选用了年轻人。在王春辰看来,艺术家的投稿和选拔规则,以及评委团队的组合会直接影响奖项的结果,而青年艺术家处于其职业发展初期,更容易受到这些外在因素的影响。评委的年轻化是艺术圈的一个信号,这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时代需要先锋意识和胆识,我们需要与时代产生共振效应。[39]

 

(三)评奖方式有所调整,奖励方式进一步升级

在评奖方式上,一些奖项在2016年进行了调整。

如新星星艺术节宣布了自己的全面学术提升计划,包括“批评家评委制”及“年度评委终身制”。“年度评委终身制”即各赛区不再分设初审评委,而是由大赛的终审团直接集中初评,同时取消了各赛区的固定入围配额。集中评议规则更为严苛,除了所有评委一致通过的作品之外,其余得票高者一律只进入“待定”栏。所有赛区无记名打分完毕之后,综合赛区排名与总排名,再由评委团复议,最终确定入围名单。

在奖励方式方面,传统上艺术评奖会对获奖者给予奖金的奖励。在2016年的几项重大评奖中,可以看到奖项的奖励方式继续升级,奖金已不再是唯一的福利,奖项设立者开始从更立体和更加可持续的角度对获奖者予以奖励和支持。为入围的艺术家举办大型的群展,资助获奖艺术家举办个展,资助获奖者参加国内外的交流学习活动,为获奖者的艺术创作计划或项目提供长期资金支持等,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在中国当代艺术的评奖场域中铺展开去。如从2016年起,新星星艺术节所有入围艺术家都有机会获得包括但不限于个展、国际驻留、品牌合作等在内的后续扶持机会。“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便指出,传统的艺术评奖与奖金并不能为艺术家的发展提供真正的助力,嫁接平台资源对于这些年轻艺术家登上国际舞台会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四)评奖运作机制经历系统优化

    近年来,众多艺术奖项的运作模式告别了单纯的评审—颁奖模式,将评奖与展览、论坛、讲座、公共教育等进行结合。

   “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尝试将艺术奖项、策展实践和长期持续的研究平台相结合,鼓励创新性、合作性的项目。2016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评奖辅之以主题为“美术馆如何挑选艺术家”的学术论坛。IAAC第三届国际艺术评论奖在比赛征稿期间也邀请艺术界拥有不同身份、教育背景、实践经验的嘉宾开展了艺术批评的系列讲座。“青年艺术100以年度性的全球巡展等艺术活动为载体,建立专业化、规模化、多渠道的推广机制等。新星星艺术节项目也表示,在2017年,“新星星”除了第七届巡展、第八届的海选组织之外,还将正式发布“新星星当代艺术基金”,并开设首家新星星美术馆。

 

(五)国际评选力量进一步进入,评奖国际因素日益受到重视

与前几届相比,2016年第四届华宇青年奖提名艺术家具有海外留学背景以及来自台湾、香港地区的艺术家入选人数继续增加。20位入围终评的艺术家中有3位来自香港,3位来自台湾,1位来自美国,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15年第二届“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将视角从大中华地区投向了更为广阔的东南亚地区。2016年“青年艺术100”首次将全球青年艺术家放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统一评选。组委会邀请了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等地的专家学者组成艺术委员会,最终从来自十余个国家的2000余位报名的青年艺术家中评选出100余位参展艺术家,涵盖了来自中国(含港澳台)、日韩、欧美等国家的青年艺术家。2016年新星星艺术节正式启动了国际驻留计划,也意在助力获奖艺术家走向国际。

中国当代艺术评奖国际视角的新调整及其实践将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生长域。

 

附录:

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40]

朱青生

 

    谁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谁的艺术影响了中国?谁将要从中国出发影响世界?对于这些问题,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记录,就是十年来雅昌所组织的AAC艺术中国的评奖(Award of Art China)。

    这个奖项由雅昌发起,但是从一开始,这个奖项就具有独特的角度和广泛的方式。

    所谓独特的角度,就是让评奖越过对西方、对国际的依赖,建立在中国自己的判断、调查、思想和希望之上。在中国,可能很多人认为当代艺术是西方来的产物,所以我们希望借用西方的学者、国际的艺术活动家来评价中国的艺术。艺术其实深植于这个国家,尤其是当判断在自己的国家、自己所生活的地方产生了什么实际的影响力时,这种影响力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最为清楚、最为感同身受,这些人未必都是中国人,也可以是身在中国的外国人。而这种评选不大容易由一个外人从他自己的知识和掌握信息的程度出发来作判断。虽然在这片土地上有国际的艺术家活动,也有中国的艺术家在世界各地活动,但中国艺术家的年度影响力的评奖很难由几个远方的策展人、评论家来评价。也许要有个别这样的专家,他们要来协助判断中国的艺术家的创作,以其知识和经验加以比对,发现差异和变化。国际将作为一个背景,来对比国际的艺术史、国际的当代艺术发展的程度,作为评选的依据。他们也就同时提供了另一个学术的角度,就是艺术发展到现代以来,哪些问题是我们学术发展的逻辑问题。国际学者评出来的肯定有他们的差异,因为他们会剔除很多蓄意模仿和无意抄袭的艺术状况。

    而中国AAC的评奖恰恰是让在中国的一批学者汇集在一起,这批学者曾经连续在78年的时间里保持了评奖团组的稳定性。因为这种稳定,他们的责任就变得平稳而沉重,因此必须努力为自己的工作负责,他们必须长时期去观察、去看待、去记录,甚至去比较。作为国际的学者,他们当然也要顾及到这样的艺术在整个艺术史、当代艺术整体环境中创造的可能性,但是他们更加关注这个艺术家在自己活动的地方、在自己发生影响力的地方,可以为时代做出贡献,可以表现出自己闪耀的光点和创造力!AAC艺术中国根据自己现实和真实的资格和责任选出了自己的艺术家,这就是所谓独特的方法。之所以独特,是因为由在中国活动的一批人来组成评委会,一个评委会的构成指向就是他们对于评奖、评委会的态度,而且评委会能够邀集一些人连续做6年、7年、8年,这样的事情在高速发展的中国简直是一个相当令人惊奇的组织方式。

    所谓广泛的方式,是指AAC艺术中国的评奖过程涉及广泛,数据充分,根据坚实。评选对于每个评委来说,既是他的责任,也是他的判断。但是艺术是没有法律根据的,也就是说,艺术评论家参加评选,但是他只有感觉,没有法规。不仅他与其他评委没有一个共同的法规可以遵循,而且他自己的原则也语焉不详。如果你要让一个评选家说为什么他评选这个而不是那个,他可能告诉你的一句话就是:我没法告诉你什么被评上,但我却能告诉你什么评不上。这样的说法当然充满智慧,但它确实是当代艺术的真实写照,因为当代艺术确实以已有的艺术作为衡量参照,以超越和创造作为它贡献价值的评判标准。如果让评委会成员对一批艺术家的作品进行评价,毕竟要依赖于他们对整个情况的了解、对整个艺术判断的准确程度和理性能力,但他们是对某(些)类艺术进行评价的专家,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但是雅昌AAC艺术中国的评选却利用了一个方法使得这件事情成为可能,这件事情就是著名的月旦评。也就是说,每个月通过调查给出评选依据。这个调查是雅昌艺术往事和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合作来进行的,双方几乎像记录航海日记一样把每天发生在中国的当代艺术事件记录下来,不仅记录在北京发生的事情,而且记录在全国各地发生的事情。这得益于雅昌有一个庞大的新闻网,还依赖一些联合机构在全国各地的工作,同时还会扩展到对于中国艺术在世界不管哪个地方发生什么也尽量予以记录。全面地记录下来以后,再对记录的成果进行定期的评判,即每月评判一次。这个方法说起来很新鲜,但是其实很古老。魏晋南北朝的时候,人才选拔讲究九品中正,为了了解一个人的品行和道德,都会激发清议,以收集广泛的舆论和有识之士的评价。标准因人而异,对评选的解释会因评选者的立场和观点而不断变化,犹如今天的艺术评论。因此,有一批人日常承担九品中正的记录调查工作。每月或每旬,在雅昌网上都会发表一次著名的清议,这个清议就是月旦评。而月旦评会将每个月中国当代艺术发生的10个左右的展览、10个左右的人物、10个左右的策划、10个左右的重要活动记录下来并发表,让所有人参考和补充。一年下来,一批材料经过发布、反馈、陶冶和对比,就给了每一个参加评选的委员一个了解、判断的参考背景。而这个背景不再是出于片面的、个人的意见,而是有根据的、经过调查的、经过自身参与与反馈的、经过反复的反思的评选背景和全面情况的显现。

    当然,如果仅仅靠评委来做,评奖这件事情常常会流于少数人权力的膨胀和少数人野心的扩张,甚至会流于私利和个人的情绪在里面所起的作用。AAC艺术中国的评奖有另一个制度在评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这就是初评讨论会。评选过程是全中国所有对艺术有判断能力的人的聚会,这个聚会发生在全国各个地方,多达百人参与,在评选过程中间以一种初评的方式,让这一年对某一种问题有了解的各种不同的人坐在一起讨论。与其说是评选,不如说是对已有的信息和问题的意义进行讨论。讨论是在一个公开的场合举行,而且讨论的过程会发布在网络上。他们的讨论意见不仅是对这个专题,而是对行业的反思,是关于过去的情况、现实的状态及未来发展的意见,这种意见有时候比评出一个结果还要重要,因此成为一种思想的文献和历史的记录。

    有了“月旦评”严格的调查和记录方法,有了公开的集思广益的初评会议,并在网络上不断发表、展示会议内容和意见,等到评委会拿到初评结果的时候,这个长期组成的有责任的团体既有了足够的参考意见和根据,又有了巨大的压力和重大的责任来对它进行遴选。

    AAC中国艺术影响力的评选就是由这样广泛的方式建构而成,这个评选经历了一些过程,它从一开始就尝试着怎么使评选变得公开、公平、公正,并且利用网络,广泛地将意见领袖的思想加以汇集、对比,甚至是经由对抗和对立而产生结果。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创新的制度,因为AAC中国艺术评选的结果将会代表社会的评议,代表着清议,中国的清议的传统在这个评议中复活了,它既是古老的,又是新鲜的,这是评选很重要的一个特点。

    当然,之所以有此效果是因为有雅昌网,雅昌网是中国艺术界最受关注的一个网站,具有搜集信息、网罗天下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就是,当我们走入网络时代的时候,我们再也不能相信任何一种权威能够给出引导的意见,我们更相信所有的信息在一起互相交织、对比,最后显现出一种自我组织、自我显现的结果。而AAC的结果与其说是被评出来的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倒不如说,这些艺术家因为具有影响力,才会被评选出来。他们是谁呢?请看这本画册中的选择,第一是所有得奖艺术家的名录,第二也是因为篇幅所限,只选了十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好在还会有第二集、第三集。

 
参考文献

[1]陈耀杰:《刘韡、胡向前、世界3分获第十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三项大奖》,http://news.artron.net/20160516/n837898.html2016516日。

[2]同上

[3] 同上

[4]同上

[5]艺术界最有影响力评选第十届AAC艺术中国评委阵容揭晓》,http://culture.ifeng.com/a/20160302/47660048_0.shtml201632日。

[6]段维佳《巫鸿:做一场有关“态度”“学术”与“维度”的评选》,http://news.artron.net/20160519/n838943.html2016519日。

[7]同上

[8]2016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艺术家奖提名委员名单揭晓》,http://art.china.cn/zixun/2016-08/25/content_8988215.htm2016825日。

[9]2016CCAA中国当代艺术家奖终审评选出炉》,http://news.artron.net/20161102/n880654.html2016112日。

[10]同上。

[11]2016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举行新闻发布会暨论坛》,http://lady.163.com/16/1114/15/C5REK2B000267VBU.html20161114日。

[12]《第十届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揭晓》,http://www.artspy.cn/html/news/13/13814.html20161115日。

[13] 同上

[14] 同上

[15]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第十届艺术家奖揭晓》,http://art.china.cn/zixun/2016-11/16/content_9160092.htm20161116日。

[16]同上

[17]同上

[18]《定义艺术价值——ART POWER 100中国艺术权力榜2015年度颁奖典礼成功举办》,http://art.ifeng.com/2016/0603/2917271.shtml 201663日。

[19]同上

[20]同上

[21]2016年华宇青年奖全面启动 更加关注多样性与海外背景》,http://news.artron.net/20161029/n879834.html20161029日。

[22]同上

[23] 《首届HUGO BOSS亚洲艺术奖启动 聚焦亚洲当代艺术》,http://art.china.cn/huihua/2013-06/21/content_6050783.htm2013621日。

[24]2016青年艺术100启动展》,http://fashion.163.com/16/0824/11/BV7TNVMQ00267VCC.html2016824日。

[25]孙伶王倩蔚:《青年艺术奖含金量有多高》,http://epaper.21jingji.com/html/2016-08/22/content_45463.htm2016822日。

[26]同上

[27]同上

[28] 2016保时捷“溢彩心青年艺术家培养计划公告》,http://old.scfai.edu.cn/ReadNews.aspx?Id=6885201663日。

[29]《第三届国际艺术评论奖揭晓——英国的视觉艺术家兼作家Laura Oldfield Ford获一等奖》,http://www.iaac-m21.com/chinese/xinwen_1338.html20161115日。

[30]《第三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启动征稿:艺术可以批评吗?》,http://news.artron.net/20160816/n857415.html2016816日。

[31]许萍:《美术学院成功举办2016第三届国际公共艺术奖评审会》,http://news.shu.edu.cn/Default.aspx?tabid=449&ctl=Details&mid=1059&ItemID=34769201661日。

[32]孙伶王倩蔚:《青年艺术奖含金量有多高》。

[33]同上

[34]同上

[35]廖廖:《第七届艾佳生活新星星艺术节入围艺术家联展主题阐释》,http://art.china.cn/huodong/2016-12/15/content_9225949.htm20161215日。

[36]《解读全国美展大数据:作品获奖有套路》,http://art.china.cn/exclusive/2016-06/14/content_8829584.htm2016614日。

[37] 段维佳:《巫鸿:做一场有关“态度”“学术”与“维度”的评选》。

[38]孔祥东:《当代美术界生态新乱象》,http://huadong.artron.net/20160209/n815773.html201629日。

[39]不是一种态度”就是拒绝“套路” 第七届艾佳生活新星星艺术节开幕》。

[40]本文是雅昌为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世界艺术图书展出版的同名专书《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的导言。

 

关闭页面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燕南园64号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67071 Email:cmaa @ pku.edu.cn

Copy right All CMAA 2016 Reserved